生理障礙職能治療核心能力
- 具備臨床常見診斷別的基本知識,如:中風(stroke)、腦傷(traumatic brain injury)、脊髓損傷(spinal cord injury)、神經退化疾病(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)、骨科(orthopaedic conditions)及手外傷(hand impairments)、關節炎(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osteoarthritis)、燒燙傷(burn injuries)、截肢(amputations and prosthetics)、癌症(oncology)、心肺功能不佳(cardiac and pulmonary diseases)、失智症(dementia)、衰弱(frailty)等。
- 具備生理職能治療常用之理論、參考架構與實用模式(model)之基本知識,包括(但不限於):神經科學知識、動態系統理論、動作控制理論、學習理論、任務導向訓練(Task oriented approach)、任務相關訓練(Task-related training)、玻巴斯療法(Bobath approach)、布朗斯壯療法(Brunnstrom movement therapy)、路德療法(Rood approach)、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技術(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techniques)、生物力學參考架構、復健參考架構、表現技巧(動作感覺知覺認知)與職能表現(包括日常生活能力)。
- 依據實務模式進行專業推理、治療關係、訪談過程、分析及確立問題,即針對主訴,依照職能治療實務架構,選定適當模式進行評估及分析。
- 瞭解可藉由標準化和非標準化的工具來進行評估,訂定長短期目標、擬定計畫、執行計畫並記錄與衛教。
- 瞭解其他專業在健康照護體系的角色及與職能治療的合作模式。
- 能夠以實證職能治療為基礎進行決策,發展與提供有效的臨床評估與介入方案等。
- 其他新興知識。
***基礎核心能力***
- 評估:具備選擇與使用標準化與非標準化評估工具,針對各面向進行評估的能力:
- 職能表現(occupation)的評估
- 建立個案的職能側寫(occupational profile),包含個人、家庭、社交、價值、信仰、靈性等因素
- 評估個案執行日常生活功能的能力,包含基礎日常生活功能(BADL)、工具性日常生活功能(IADL)、休息與睡眠(rest & sleep)
- 評估個案的工作能力(work)
- 評估個案的休閒活動/玩樂能力(leisure/play)
- 評估個案社會參與的能力(social participation)
- 表現技巧(performance skill)的評估,包括
- 測量關節活動度
- 量肌肉張力
- 測量肌肉力量
- 測量平衡能力
- 測量感覺功能,包括:視覺(含視力、視野、眼動)、聽覺、觸覺、疼痛覺、溫度覺、本體覺、運動覺、前庭覺
- 測量知覺功能,包括:視覺區辨、觸覺辨認及區辨、空間關係、動作運用、身體意象(body schema)
- 測量動作控制及動作協調能力
- 測量體適能(含肌耐力、體耐力、心肺功能)
- 測量功能性移行能力(如:步態分析)
- 測量認知功能,包括:定向感、訊息登錄、注意力、記憶力(含短期及長期記憶)、執行功能
- 測量個案心理社會功能
- 職能表現型態評估(occupational performance pattern):包含:習慣(habits)、常規(routines)、儀式(rituals)、角色(role)
- 評估情境/環境因子,包含:社會(social)、時序(temporal)、虛擬環境(virtual)、文化(cultural)、個人(personal)、物理(physical)
- 評估個案因素(client factors),包括:動機、價值、信仰、靈性、身體功能(請參考前述職能表現的內容)及身體結構(請參考前述表現技巧的內容)
- 評估輔具、輔助科技、介入科技的需求
- 評估個案的心理社會功能(psychosocial function)
- 評估個案的生活品質、主觀安適感、個案支持系統及社會參與
- 考量個案在不同場域,包括醫療機構、社區環境、居家環境等,將評估技巧依不同場域進行調整
- 核心治療技術
- 透過職能(occupations)及活動改善個案功能
- 日常生活功能訓練
- 職業復健
- 休閒活動的介入
- 社會參與的訓練
- 使用準備方法及任務(preparatory methods and tasks)為個案提供介入
- 副木製作技術
- 環境改造
- 輔具、輔助科技、介入科技應用
- 移行能力(mobility) (包含:轉位、輪椅、拐杖等)
- 使用準備型任務(preparatory tasks):
- 改善關節活動度
- 改善肌肉張力
- 改善肌肉力量
- 改善平衡能力
- 改善感覺功能,包括:視覺(含視力、視野、眼動)、聽覺、觸覺、疼痛覺、溫度覺、本體覺、運動覺、前庭覺
- 改善知覺功能,包括:視覺區辨、觸覺辨認及區辨、空間關係、動作運用、身體意象(body schema)
- 改善動作控制及動作協調能力
- 改善體適能(含肌耐力、體耐力、心肺功能)
- 改善功能性移行能力(如:步態分析)
- 改善認知功能,包括:定向感、訊息登錄、注意力、記憶力(含短期及長期記憶)、執行功能、動機
- 改善個案動機
- 透過活動設計與分析,以改善個案生理、認知、情緒、社交技巧、心理社會能力
- 設計與執行治療性團體活動(therapeutic group intervention)
- 具備使用情境/環境因子促進個案職能參與的能力。情境/環境因子:文化(cultural)、個人(personal)、物理(physical)、社會(social)、時序(temporal)、虛擬環境(virtual)。舉例包括(但不限於):
- 文化(cultural):社會對失能者的態度
- 個人(personal):教育程度
- 物理(physical):空間/環境、輔助科技、物品設備
- 社會(social):家庭、朋友、社區、政治、經濟、政策、法令
- 時序(temporal):生活型態、晝夜節律、季節變化
- 虛擬環境(virtual):網際網路、通訊科技
- 使用教育及訓練的方式為個案、照顧者及健康照顧人員提供介入(education and training):
- 使用教育的方式治療個案:傳授關於職能、健康、安適、參與的知識及資訊,使個案能獲得有幫助的行為、習慣、常規,而教育的應用不一定要在治療室進行
- 使用訓練的方式治療個案:促進個案獲得具體的技巧以符合真實生活中的特定目標,技巧在此指的是功能中可測量的元素,用以提升個案的職能表現
- 於居家或其他介入機構場域進行治療時能夠使用一般語言對個案、家屬、照顧者及社區民眾說明職能治療以進行介入
- 具備基本溝通能力
- 能夠清楚、有效地與個案、個案之重要他人與主要照顧者、其他醫療專業人員及重要關係人進行溝通
- 能夠使用各種溝通方式,包括:口語、文字等方式
- 能夠完成其他職能治療專業人員、相關醫療人員、重要關係人可以瞭解之職能治療紀錄
***進階核心能力***
- 提供轉銜服務,包括:出院準備服務、長照系統、勞政系統
- 使用倡議/鼓吹的方式為個案提供介入(advocacy)
- 使用倡議/鼓吹的方式:倡議的過程由治療師提出,如:與負責人員合作使個案在工作場所獲得適合的住宿、於組織中的政策委員會提供服務,幫助失能個案獲得支持性住宿方案、治療師們一起合作並教育同儕,為失能個案爭取資金或計畫
- 使用自我倡議/鼓吹的方式:倡議的過程由個案自行提出,治療師擔任促進與協助的角色,個案向工作單位爭取符合人體工學的工作檯面、個案團體向公眾建設爭取使用通用設計,青年個案向網路公司爭取提供防止網路罷凌方案
- 具有申請與撰寫計畫方案向政府與民間單位爭取經費資源之能力
- 資源尋求與整合能力:包括針對個案的需求提供資源訊息與媒合、與不同專業或團體整合資源以提供完整的個案服務
- 其他新興技能